这些例子就算是没经历过,我们仔细推测人的心理也能明白□□分。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事业工作,其实都离不开我们自己!自我修养提升了,别人欣赏我们的人格,那自然什么都能更加顺畅了。
以上就是一纯打“周游列国”手游得到的浅见,也欢迎您评论发表见解。
作者有话要说:
披着网游皮的正经文……写得好累!卖个萌~
第12章 孔子竟是这样理解“孝顺”的……
咱们大□□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孝顺”这小子堂而皇之地一屁股蹲在前头,使得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重视他。只不过呀,我们口头上总说“孝顺、孝顺”,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顺呢?这个问题还是得请出孔夫子为大家解答。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一则
夫子昨晚趁着月黑风高,偷了一纯的专属小皮鞭,今儿一大早威风凛凛地甩了起来:“上课啦!请大家翻开书本。”
然后淡定地收起皮鞭,拱手而立道:“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在父亲去世之后,要考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继承他父亲的大道,并很久都不加改变,(那么)这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为什么说“父在观其志”呢?
在古时候,有五种稳固且受到世人重视的关系,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第二种“父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咱□□民众都熟知——父为子纲,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父在观其志”了: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儿子都是要听从父命的,他们还没有能力去独立处理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观察儿子的志向,看他志向是否高远,也就能大致推断出他日后的情况了,这样也算是一种不错的考核方式。
下一句“父没观其行”,是紧承上句的,当父亲去世了,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成年,有独立行事的能力,考察他的行径就知道他这个人怎么样,也可以看出他有没有实践父亲的教导了。
哎,接下来的这一句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夫子为什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实呢,“孝顺”这事儿全看个人定义,具体内容往往因人而异,一纯以为只要心意是真诚的就是了。
孔子之所以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孝顺的评判标准,也是源于他个人的定义——孝顺的人,是能好好地延续、继承父辈的志向,好好地记述父辈的功绩和事业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如果能固守着父亲的大“道”不变,可不就是做到了“善继人之志”了嘛!
有些翻译版本将这里的“道”着重说明:是父亲行径合理的部分才要继承。
而一纯认为这大可不必。“道”这个字包含的意义实在很难具体描述出来,但绝对抵得上是一种“使命”,又或者说是“行为、志向”之类的,无论怎样翻译,“道”的本身就含有了正面、光明的意味。
比如,抽烟、喝酒加烫头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理想,但还远远不能称之为“道”。因此,我认为没必要这样多此一举,直接译为“大道”就好了。
何况,孔子并不提倡愚孝,他曾表达过:在维系与他人融洽关系的同时,也要带着“智、仁、勇”三者。
该怎样孝顺?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好?其实真的没有死板定律,只要顺从内心真诚的心意就好了。
孔夫子毕生都想恢复周礼,可能因此而造成后世人的误解。但我们不能忘了,他推崇的“仁”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意诚和心正”可是万万不能丢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孔子心目中“孝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吧。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中庸》
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实行先王传下的礼仪,演奏先王传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护先王所亲近的。侍奉死去的人如同他还有生命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如同他还存在一样,这就是孝顺的最高境界啊。
从这段话的内容来看呢,孔子大概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而言的,但也无伤于今人的借鉴。
特别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很能感动我:能达到这一点的儿女绝对是非常地爱父母,除非是悲恸到一种痴狂的地步,否则也绝对难以实现。再结合起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为夺皇位,父子兄弟相残是常有的事,有的甚至连守个孝哭一哭的表面功夫都不屑去做了。可想而知,暖心boy孔夫子看到后会有怎样的感受,咱们也不难理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句话的存在价值了。
作者有话要说:
希望有小天使来送鱼雷啊……捂脸
然而……按照我这种既不“穿越”又不“重生”,无法“开车”且不能“卖腐”的节奏,估计完结了还是没有鱼雷的……
第13章 和谐社会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自古以来,我们老百姓都盼望着生活在和谐社会,每天喝着小酒吃河蟹,这样的生活滋润得肥而不腻,想想就很美好!然而,和谐社会就像是饮料罐上的一等奖一样,真的只能想想。
我□□现今的社会状况呢,也是很不错的了,不过,我们依旧存在很多
喜欢小屁孩问道孔夫子请大家收藏:(m.dmfuman.com),棉花糖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