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忙着整理一些资料,社团下个学期和下下学期用,累到吐血,不更新那些正文了,更个这个,昨天弄出来的,一万多字感觉日了狗了……不知道会不会再被删掉……
ps:这只是初稿,还有待完善
我不懂为什么以前说兵器不合规定,现在又说,现在也没电脑,不能去问,再要删时麻烦评论一下,让我知道原因。
西周制定出了整套礼制,规定出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统治秩序。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就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被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的通称。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用于各种礼仪活动,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有数万件,这也只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小部分。
我们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因为即便是一大厚本图录里也不会很全,类型也不会非常多,普通的博物馆里能有几十件也就可以了。我主要就讲一下大致的主要分类。
,一部分是“青铜”,简称“”,或称“彝器”。一部分是玉器,也广泛地应用在祭祀和墓葬中。一般来说青铜器造型比较大,玉器则偏小,精致程度各有千秋,只是风格问题,技术上问题也有,但是不大。
主要的青铜有十二大类,分别为
食器,酒器,水器,
乐器,兵器,车马器,
农具和工具,货币,印,
度量衡器,铜镜,杂器。
而由于这个分类就太大了,讲起来太多,再说还有专门的乐器兵器等专题,所以就不越俎代庖了只说前三类。
食器
最著名的就是鼎了,号称传国重器,作用是烹煮肉类和盛贮肉类,本来就是做饭的锅,后来主要用来当摆设和盛食物,九鼎那种主要还是摆设,钟鸣鼎食则是用来盛食物,本来的烹煮功能后来主要就是烹人了,烹饪不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大盂鼎等。
跟鼎并称的就是簋了,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簋是一种盛器,流行于商代到东周,一般是圆口方底双耳,材质有木有瓦有铜。著名的是天亡簋。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簋一般是成偶数与其配套使用,单独使用时是四簋,盛装黍稷稻粱等熟食。
跟簋经常放在一起的是簠(音复),这个需要记住怎么写,起码能认识该怎么读。它的功能是在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中有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分则为二。出现于西周早期,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后消失。
接下来先来两个简单的字,认得出读不错的。
豆,孟子里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豆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食器和。大汶口遗址有陶豆出土,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时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最开始形状比较简单,后来发展出盖子,高足,侧环,一般来讲是形如浅盘,圈足,有把。
敦;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鬲,音同立,胶鬲的鬲和它是一个字,不要念错,不要记混;铜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说文解字》:“鬲,鼎属也。”《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汉书·郊祀志》:“鼎空足曰鬲”。鬲的形状多半是腹圆、侈口、下有三足,其足上肥下削,中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制的鬲,这种陶鬲,是商周铜鬲的前身。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鬲多无耳,后期两个直耳。西周鬲多为高领短足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多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
甗(音演);饪
喜欢梦里的岁月长河请大家收藏:(m.dmfuman.com),棉花糖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