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的影片应该是多义的。比如说爱的主题、养育的主题。养育也是一种爱,女性对待她们的梦想、她们养育或爱恋的对象,一定是付出很饱满的情感去爱、去憧憬、去回味。这三个时代的女人都是充满爱的,这是要在影片里的人物以及具体情节中体现的。
我们要关注女性的爱;女性的梦想;要表现女性用一生去接近梦想的努力,用全身心的爱去实现梦想的力量;以及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最后用爱来真正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把握;还有养育、传承、轮回等等这些内容。
家庭中必不可少的是对下一代人的养育。茉对自己的女儿莉是又恨又爱,莉也辛辛苦苦将花养到12岁,最后花又历尽千辛、勇敢地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因此这些养育的关系、代代传承的意义也是一个线索、一条脉络。
电影里有一种形式逻辑,前面死人到最后跟生死无关是不可能的,都要涉及这种生与死的感悟和揭示。我们影片中就涉及了大量的生死。前后也设计了某种逻辑关系,内里不无意义。影片中还讨论了女性的归宿问题,女人是否能不依赖男人不依赖家庭而生存。
希望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题材电影。很多女性电影实际上并没有为女性说话,而是把女性作为调侃或者怜悯的表现对象,再赋予一些同情。这些同情是一种俯视的角度,是廉价的。同时,我们不能有哲学家那种俯视的角度和冷峻的态度。我们希望在创作中做到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人物,投入对人物的热爱,并真诚地表达这种情感。
影片的时代背景设置(1)
影片《茉莉花开》讲述了中国上海一个小业主家庭祖孙三代女性的命运故事。它是一部彻底的女性题材电影,一部近距离关注女性生活的影片。
影片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茉、莉、花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对她们在不同时代中的婚恋故事的描绘,向观众展现她们各自的生命历程和生活态度以及她们的同一性和差异,其中涵盖了女性对生活、爱情、命运、希望和理想的命题。在讲述人物故事的同时反s出中国近代半个多世纪的时代背景。
第一部分 茉 30…40年代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许多词汇形容当时的上海均表示它是当时中国最与西方文明接轨的经济和时尚文化中心,是最具形形色色时尚人群及各式醉生梦死生活场景的大都市。
上世纪初,作为新旧文明、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三十年代,正是上海电影业的流金岁月,影片年产量达上百部。那时红透上海滩的电影明星胡蝶、陈云裳、黎莉莉、徐来、金焰、高占非等人的名字家喻户晓。“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对所有人来说无不是一个电光舞影的梦。
影片第一主人公——年轻的茉,就是个对电影充满了天真、美好憧憬的女孩。她简单、纯真、不谙人世,怀有强烈的明星梦想。电影公司老板孟先生的出现,是她原本想不到的人生转机,她的梦想通过孟先生实现了,很快就与孟先生相爱并成为明星,享受了她一生中最辉煌的短暂时光。
1937年8月13日,日军攻进上海,上海沦陷,电影公司倒闭。孟老板在战火中逃去香港,茉被遗弃。茉的命运急转直下,她从梦中惊醒,从此失去了一切。孟老板的离去和破灭了的明星梦成了永远伴随她的y影。之后,茉感悟到奇怪、扭曲的人生,这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直伴随女儿长大直到四十年代,这就是茉年轻时期的命运历程。
其实事件并不是改变茉命运的根本原因,但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人都能理解这种变故。可以说孟老板对茉的遗弃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发生。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本身不与人物命运的改变互为因果,而只作为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 莉 50——60年代
茉的女儿莉在四十年代初出生,到五十年代末长到18岁。这时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社会主义特色的时期。
1958年夏天,中国开始进入热火朝天的“大跃进”时代。当时每个中国人都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积极投入到遍及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中,为的是实现一个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宏伟目标——达到新的钢铁年生产总值。
这时的中国,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被称为领导阶级;而地主、资本家都被视为反动阶级。茉的小业主家庭属于应该被改造的小资产阶级。
莉在新时代长大,她反省自己母亲茉的一生因为失去男人而失去家庭,失去幸福。自己变成了一个总活在过去某个时刻的行尸走r。莉清楚地意识到她要过一种与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走出的自己家庭,极力摆脱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瓜葛,和工农相结合;主动追求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邹杰。她的希望就是要有一个不会转瞬即失的丈夫,要成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母亲。终于,她走进邹杰的三代工人家庭与邹杰结婚了。
莉用了全身心的爱对待丈夫、婆婆,努力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因为她太努力、爱得太扭曲,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改变阶级的差异和婆媳的矛盾,她只好被迫回头去过平淡无奇的小日子,冀望怀孕生子。然而她却没有怀孕的天分,
喜欢茉莉花开时请大家收藏:(m.dmfuman.com),棉花糖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